废弃物的全球海洋输运带形成过程
大量塑料废弃物中途离散,有的经河流入海,有的由船只带进海洋。阳光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逐渐分解,变成更小的碎片,有些最终在日晒与风浪中消解,细碎到近乎不见。庞大的旋回将这些碎片搜集起来,将它们与海水混合,在海中制造出一片混沌。这些细小的碎片悬浮在海水中,无法被卫星观测到,也很难被人眼所见。尽管如此,悬浮液中的某些成分能直接为海洋生物所食,混沌中的沉积物无可避免地进入食物链里。
人们司空见惯的废弃物大多拥有具体的物质形态,比如被海浪冲上岸的塑料、城市边缘填埋场里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废弃物以缓慢运动穿越时空,比如,制造塑料袋的原料石油是千百年前微生物沉积在地底形成的化石。经过诸多道工序处理,这些历经沧桑的化石最终变换形态,现身于超市收银处。它们跟随人们进入千家万户,被人们丢进垃圾桶后运到填埋场或处理厂
这些海洋涡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环流,即全球海洋输运带——一个可以持续的将大量水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各个大洋的环流系统。洋流运动缓慢,大概每秒移动一两厘米。一立方米的海水要经历大概一千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细碎的塑料废弃物随着洋流缓慢移动,甚至周游世界,有的被海浪推上岸,散落在海滩上
将这些漂浮物以类似标本的方式展示出来,使这些原本细小的废弃物变成了类似考古发现的物品。然而这些碎片的来源不同于从地底发掘出来的考古物,它们的形成是由于随机性和必然性的共同作用。碎片通过作品成为了完整的物。而它们的漂浮状态也影射了物质因人类活动在不同时间和地理环境中的流动。人类文明在海滩上留下巨大脚印,而这些精美的小物件成为对文明的指涉,微小而有效。